移民与流动人口最大的区别,是移民主要是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而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流动人口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而若以定居为目的,会对定居地产生归属感。那么历史上的移民对中国有哪些主要贡献,起过什么作用。
■有利于中国疆域的形成
■汉武帝迁移72.5万人到河西走廊等地
移民对中国疆域的影响很大。中国今天的领土,主体是从秦朝开始的,称为中原王朝,以后形成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政权的版图。
秦朝其实只占今天中国东部一块,怎么能够发展到清朝那么大的领土呢?当然有很多复杂因素,也不排除武力扩张作为开疆拓土的手段,但是即使是武力扩张,要是没有接着进行的移民,没有主体民族在新领土上定居,绝对没有办法巩固。所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疆拓土,不管武力还是和平,接着一定要有一次大规模移民才能巩固。
就是秦朝疆域的形成也是移民的结果。在秦国灭六国之初,还没有到达岭南,连今天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也还没到。秦长城是从临洮,也就是今甘肃岷县,一直蜿蜒到辽东,在此范围外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秦始皇征服江南后,开始把中原人迁到今天宁波、绍兴平原,而把当地人迁到更偏僻的皖南山区。征服岭南以后,让军队留在那里与当地的越人杂居,又从北方补充好几万妇女,以便移民成家立业。
秦朝疆域没有包括河西走廊,但到汉武帝时候开疆拓土,把原来属于匈奴的河西走廊占下来。但匈奴人在北边,羌人在南面,还不能够稳定下来,所以汉武帝实施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一次性迁移725000人到河西走廊、今内蒙古和陕北,并在河西走廊建立郡县。这里就变牧为农,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农业区,成为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一个走廊。从此河西走廊与中原紧密联系起来,有时发生战乱,河西走廊与中原隔断,孤悬在外面,但是继续保持华夏和汉族文化,战乱过了又会重新联系起来。
■有利于边区政权的扩张和内迁
■难民投奔边疆政权受到中原王朝的关注
边区的政权也是通过移民进行扩张或者内迁,因为中国历史上不仅有以汉族为主建立的中原王朝,还有很多边疆政权。
比如今天云南这一带,唐朝时候曾经建立过一个政权南诏,南诏本来完全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以后感到仅仅依靠自己的人力物力不足以跟唐朝抗衡,同时也难以发展,所以它一次次通过对唐朝战争,从成都平原、四川、从周边强制迁移很多人口到自己的范围中来,甚至让俘虏的唐朝县官做了国内的执政官,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发展需要。此外还从成都掠夺大量纺织工人、技师,后来它产的锦纺织品居然跟蜀锦差不多。所以边疆地区的政权在建立过程中,也是不断进行各种移民。
又比如五代时期,契丹原来是游牧民族,在扩展过程中把大量中原人口迁到自己的范围之内。还有一个情况我们以前不太注意,每当中原发生战乱,有不少汉人主动投奔边疆民族政权,甚至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官员。这是因为中原战乱不止,相对而言边疆少数民族地方还比较安宁,所以有不少中原难民,甚至包括一些高级难民主动投奔。由于有了这些人口,边疆政权都会有比较快的发展,作用就在于此。等到这些政权合并到中原政权,实际也就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中国的边疆地区往往由当地少数民族首先开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与中原合并,中原王朝才有兴趣去统治那些地方。否则,没有开发的不毛之地,中原王朝会不屑一顾。
辽的疆域扩展到那么大,移民起了很大作用。辽朝除了占有燕云十六州本身的人口以外,还把大量内地人迁到今天的呼伦贝尔以及东北、内蒙古其他地方。那里原来是牧业区或荒地,在辽时就成为农业区。在西夏、大理都有这种情况,所以对边疆地区来讲,移民也起了很大作用。
■有利于中国疆域的定型和巩固
■来不及移民,导致清朝丧失国土
正因为如此,中原王朝一方面不断移民巩固边疆,另一方面边区政权也通过移民得到发展,最终合成中国的疆域,使之定型并且巩固。
中国的疆域最终成果反映在清朝的领土,这片领土的巩固以及最后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完全分割,我们也要感谢移民。
1840年以后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沙皇俄国的侵略。俄国侵略之所以得逞,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朝不太重视边疆建设,也包括没有及时移民。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双方边界。其中有一块乌第河“待定地区”,实为俄国人打入的一个楔子,以借“待定”而日后进一步扩张。条约签订后,清朝对东北还是实行封禁政策,不许汉人迁入,也没有建省,黑龙江由黑龙江将军、吉林由吉林将军、辽宁的大部分由盛京将军管理,是一个军事驻防地区,没有什么人口。所以从沈阳往北,除了一些稀稀拉拉的兵站以及少数几个城市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居民。而俄国却不断派人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顺着黑龙江东下。等到《瑷珲条约》签订的时候,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基本没有什么清朝居民,只有当地的少数民族,而俄国人已经大批侵入,所以俄国很轻易地把黑龙江以北的地方拿走。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才开始改变政策。从1860年开始,东北放垦,允许内地百姓大规模迁到东北。到了光绪年间,清朝在东北已经拥有1700万人口,绝大多数是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清朝末年设立东北三省,发展到1937年“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已经差不多有3000万人。所以尽管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东北,但是面对这3000万中国人,也不得不采取间接的办法,扶植一个傀儡,表面上还是满洲国。但与此同时,日本制定“拓殖满蒙计划”,准备移民100万到东北、内蒙古。所以边疆斗争本质上是移民,如果清朝不是及时把1000多万移民移到东北,俄国跟日本就会像当年瓜分库页岛一样将东北瓜分。
尽管从理论上讲,本地民族有发展的权利,但是只要有国家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保证主体民族能够在国家的各个部分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领土从清朝时“秋海棠叶子”的形状变成今天的雄鸡形状,失去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还来不及移民或者很少移民的地方。
■有利于华夏——汉族的形成
■移民过程中,汉族不断把当地民族同化
今天的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概念,只是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泛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56个或者将来通过识别还可能增加的民族。这个民族共同体的主体当然是汉族,这是历史形成的。汉族及其前身华夏诸族,其形成和扩展完全离不开移民。
首先,华夏——汉族通过不断迁入其他地区的办法一次次从黄河流域迁到南方和各地,使汉人的居住区、生存空间不断扩展,资源不断增加,人口也不断增加,最后形成一个主体。
这类例子很多,比如秦朝开始南迁,到了东汉末年三国的时候又是一次南迁,公元4世纪初西晋出现“永嘉之乱”,接着是所谓“五胡乱华”,其实是华人自己乱了,于是又出现大规模南迁。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南迁,持续到五代期间。而北宋末年1127年“靖康之乱”后又大规模南迁,一直持续到南宋末和元初。所以现在很多南方人,要追溯自己的家族的来源,几乎都在北方,就是一次次移民的结果。
在移民过程中,北方或者平原来的汉族不断把当地民族的人口改变为汉族。
在北方,少数民族在不断内迁,如匈奴人、鲜卑人、羯人、氐族人、羌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这些少数民族主要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军事上的征服者,包括跟随他们迁入的人口;还有一种是被征服者,比如战俘。但不管哪一种人到了中原以后,比较快地被中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所征服,所以我们讲军事上的征服者最后都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为什么呢?第一,陷入汉人的汪洋大海,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满人尽管当了统治者,但毕竟是少数。第二,在现代化以前,农业文明整体比牧业文明先进,这是否定不了的。
不管怎样,南方汉人迁到少数民族地方去同化他们,北方汉人在少数民族迁进后将他们同化掉,这样汉族才形成中国以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如果汉人不迁移,也不允许少数民族迁移进来,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所以移民对汉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东乡族从中亚迁过来,后在甘肃形成
少数民族也得益于移民。不迁入中国,他们就不是中国人,就不属于中华民族。如俄罗斯人、塔塔尔人,还有越南的京族人,都是这样,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少数民族基本上是在当地发展,没有迁移,或者说基本的活动范围没什么改变,他们与移民也有关。如台湾高山族,从16世纪开始便多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台湾岛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基隆市一带,在入侵者的烧杀掠抢之下,当地人被迫迁居山区,以后又有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和美日侵略者的入侵。17世纪以后,又随着大陆汉族移民的迁居和扩展,他们又都逐渐移居到深山。没有迁走的那部分就与汉人融合了,或者看不出什么差别了。譬如高山族的一支平埔人,历史上平埔人包括10个族群,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现在与闽南人、客家人差别很小。基本上在当地形成的民族也受到移民影响,但相对较小。
第三种少数民族是以移民为基础形成,或者在形成过程中有过重大迁移,或者兼而有之。譬如维吾尔族、裕固族、东乡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有的民族本身就是移民的产物。
如东乡族,元朝时候从中亚的撒马尔罕迁过来,以后在甘肃形成。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了北宋,女真人大规模迁到黄河流域。由于女真人是少数,金朝统治者有意识地把他们分散到各地。金朝灭亡后,这些女真人大部分留在中原,少部分迁回到东北,迁回到东北的人以后再发展成为满族,所以女真是满族的来源,但是不等于女真人就是满族。
所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与移民有密切的关系,相当一部分是移民的产物或者得益于移民。
移民起了什么作用呢?就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从宋、元、明、清来看,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的政策一般都是先建立土司,让少数民族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保持当地的习惯,首领仍按原来的办法产生或者世袭。清朝实行“改土归流”,就是不再让当地土官、土司世袭,而是改成流官,由中央政府或者上级政府派遣官员取代他们,就是将这些特殊行政区正常化。这个过程怎么能够做呢?一般都是以移民为先导,如果在这个地方没有一定数量的汉族移民,汉族政府派去的流官怎么进行统治?不可能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移民过程中的通婚,他们的后代很难归入哪一族,几代以后界限就消失,最后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融合的完成一定要有这个过程。
多民族共同体真正形成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强调汉族对少数民族有影响,也要强调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迄今为止,世界上比较成功的例子,都是逐步淡化本民族意识,再通过共同生活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融合。
■有利于移民与地区的开发
■沿海沿江的一些城市大都是移民的产物
移民与农业社会的地区开发。农业社会主要是靠人力,一个地方不可能自己产生很多人口,要使它出现一个大的变化,就得靠外来的劳动力和人口,所以历史上每个地方的开发动力都来自移民。完全靠本地,既缺少劳动力,也缺少先进的生产技术,甚至连好的农作物都没有。移民的过程实际就是开发的过程,农业的发展基本跟人口成正比,所以中国古代的地区开发就是一个不断移民的过程,什么地方移民成功,开发也就成功了。
移民与地区重新开发。有些地方已经开发,但是经过战乱又荒芜了,又倒退了,重新开发的动力主要靠新移民。明朝初年实施大规模移民,其中也包括今天北京一带。当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因为北京还是元朝的大都。由于大批蒙古人跟着元朝北撤,加上战乱影响,到朱棣迁都北京时,当地人口不多,与首都地位不相适应,所以朱棣实施大规模移民,主要是从山西迁入,因为山西是高原,比较封闭,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受战乱影响较小。
移民与近代城市的发展。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几个沿海港口,上海是其中之一。沿海沿江的这些城市几乎都是移民的产物,其中最典型的是上海。
1843年开埠时,整个上海县50多万人口,外国人才二十几个,但是开埠以后人口飞速增加,到1900年的时候,上海人口已经突破100万。到解放时上海人口500多万。
城市发展动力主要不是本地人,都是外来的,而移民的素质又起很大作用。上海的外来移民中70%左右都来自浙江北部、江苏南部,这一区域从五代开始,差不多近1000年来都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所以移民素质相对比较高。
天津也是移民城市,但是与上海相比,天津的移民比较单一,主要是河北人,其次是山东人。移民的来源是比较穷苦的地方,不像上海能够得益于长江三角洲这块富庶的地方,所以天津移民总的素质不如上海的高,吸收的外国人也不如上海那么多,所以同样是移民城市,地位相对就要低一点,影响也比较小。
移民本身的来源和素质固然重要,但是迁入后将移民放在什么样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一个城市如果不向优秀移民开放,城市的活力也就没有了。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玉米、红薯、土豆、花生都是外来作物
移民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载体,在没有现代化传媒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中原华夏人原来喜欢穿宽袍大袖,越是有地位的人越是要掩盖形体。北方的游牧民族要骑马,要狩猎,服装都是紧身的,行动便捷。中原人通过移民与游牧民族接触,才学到这一点。
以前汉人习惯席地而坐,盘腿坐在席子上,而北方少数民族胡人骑惯了马,平时坐在小凳子上。因为胡人逐步内迁,汉人逐步接受了胡人的习惯,并且制成各种椅子。
农作物的传播也可以通过流动人口,比如通过商人,通过海上的贸易,可以将新品种传进来,但是新作物的推广就离不开移民。农民最现实,将新作物种子给他,他未必会要。但看到外来移民种新作物丰收,收入高,他就会主动学。玉米、红薯、土豆、花生都是外来作物,明朝中期传入中国,到清朝逐渐普及。这些作物都是随着移民的迁移而得到传播推广的。
移民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过程,音乐、舞蹈、艺术都是靠移民传播的。今天民乐中的弦乐器,二胡、京胡、高胡、板胡都带个“胡”字,就是胡琴,中国传统乐器中原来没有,是从西域,今天的新疆或者是再远的中亚传播过来的。十六国时,后凉的吕光一次就从西域引进大批音乐人才,这些人以后又迁到中原地区,将音乐也带过去了。盛唐音乐带有很多外来成分,要是完全按中国传统,那就根本没有这种音乐。
移民与职业也有关系。如上海不同来源的移民往往从事不同的职业,这是因为同乡间相互影响,相互帮助,时间长了就形成某地移民在某些职业上的优势。解放前上海的警察大多是山东人,山东人生得高大,当警察比较合适,以后就形成职业优势。拉黄包车、蹬三轮车的大多是苏北人,码头工人、纺织女工也以苏北人为主。扬州人所谓“三把刀”——修脚刀、切菜刀、理发刀,在沐浴业、餐饮业和理发业中占优势,这些都与移民密切相关。
■有利于中国城市现代化
■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移民
首先,城市化离不开移民。尽管城市化不是现代化的惟一道路,但中国的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大约已占总人口的40%左右。
城市化靠什么?靠移民。完全靠本地农村人口转变成为城市人口,一是数量有限,特别在中西部地方。另外如果就地转变,人住进洋房,生活还是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不了的。像上海浦东就出现过这个问题,已经变城市了,但是农民很多生活习惯和观念没有改变。所以任何城市化都需要外来的移民,何况现在城市化不单根据人口数量,还要根据人口密集程度、资金和人才的密集程度,只能靠外来移民。
中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就是农村流向城市,小城市可能流向大城市,或者是向城市群中间密集。东部大城市可能太多了,但西部将来还是要有计划地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使它形成生产能力,形成文化创造能力。
再者,人口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移民。一个地方风气的改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都与移民的数量、质量成正比。一个地方的风气,学风也好,文风也好,民风也好,要有比较大的改变,不能够寄希望于本地。一定要有外来文化、外来高素质移民的冲击,历史上都是如此。
最后一点,移民还有利于人口的合理分布。全世界人口分布都不可能均衡,这是正常的,因为地理条件不同。而且,世界潮流不是人口更加分散,而是高度地密集。比如日本的人口集中在东京湾和京都、大阪、神户地区。美国和西欧也是这样,都大规模集中。
但是集中和分散都要讲究合理,合理的分布就需要不断通过移民加以调节。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人往东迁。但是西部也需要移民,西部需要的人口不在于数量,而是需要质量。
人口的合理分布需要经常性的人口调动,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口能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也离不开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