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检方公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
第二代流动人口——俗称二代“移民”子弟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这些在北京出生、长大的流动儿童已经与“老家”失去了联系,甚至连语言都不通了。他们与父辈完全不同,是钢筋水泥中长起来的“准城市居民”,面对城市进程中文化、就业、教育等各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压力、歧视,他们的心理落差如不能及时调适,可能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后果。昨天,海淀检方公布的外地籍未成年嫌疑人犯罪比例飙升的一组数字,更加印证了人们心中的隐忧。
本报讯 昨天,海淀检方公布的一组最新数字显示,2007年起诉部门受理的未成年刑案,外地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共171人,占总人数的75%,比上年68%的比例又有所上升。
这些未成年人来自于23个省市。其中呈现一个特点:外地籍未成年在校生犯罪率骤然上升,2007年共有15人,占未成年在校生犯罪总数的23.8%,这个比例是2006年的34倍。
据介绍,这些学生父母也多为北京打工或者创业的“北漂”,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往往把孩子送入职业高中或者私立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术,导致这类学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学校监管不力,不良习气容易互相传染,引发学生犯罪。
调查显示,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因为学校法制教育空白导致的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因而加强外地来京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空白。
为此,海淀检察院决定逐步向本区内以外地打工子弟为主的学校,选派“法制校长”,加强外地来京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新闻解读
90后二代“移民”犯罪
源于“文化认同”匮乏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到今天,第一代外来工大都已经返回农村,而构成今天外来工主体的,是一代“新生代外来工”。海淀法院少年法庭课题组组长尚秀云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出示的调查数据显示,1997年本市的流动儿童“二代移民”的规模仅15.5万人,到2006年就达到了50.4万人。根据抽样调查,在年龄分布上,流动人口子女从零岁到18岁为不规范的倒金字塔形,12岁到16岁的人数最多。
虽然在2002年4月19日北京市教委就宣布,从同年9月1日起,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可以缓交或减免借读费就近入学,但绝大多数无固定工作的打工者根本无法拿到务工证等就业证明,更没有自己联系学校的活动能力。
北京市社科院韩嘉玲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升学渠道困难,外来子弟入学率从小学、初中、高中呈递减趋势,由于最终没有在北京参加高考的机会,成绩较好的外来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就回到老家继续读书,成绩不太好的就进入北京市内的职高或直接开始打工。在这种情况之下,反而是在少年时代教育上较不成功的孩子容易留在北京。
很多孩子则就此流入社会。北京市海淀区少年法庭尚秀云法官告诉记者,在海淀区去年判处的425个少年犯罪案件中,外来人口犯罪约占49%,其中农民工子女占相当大的部分,过早地离开学校进入下层社会,往往是导致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
在一份媒体曝光的调研报告中,一位“新生代”曾经告诉过记者,他在南方一家工厂生产线上工作时,曾往软包装饮料里面吐过痰。 “这种事情肯定不是很普遍”,尚秀云就此分析说,社会对于这个群体不够公平,他们没有力量正面对抗,他们会迂回地、委婉隐蔽地使用一些报复手段,这一点很值得深思。
有关专家认为,二代“移民”城市犯罪率上升有各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法获得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作为城市结构的新生组成部分,他们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融入城市,更在自我认同、生存方式乃至价值观等方面都试图融入城市,但屡屡受挫,让这一群体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不公平感,导致了自卑、怨恨、仇富等心理。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跟第一代城市移民相比,第二代城市移民的诉求更高。“他们的父辈是以家乡为参照物,是一种纵向比较,能够在比农村生活条件好的城市生存下来,就满足了。但其子女,也就是第二代城市移民并不这么想,他们是以有城市户口的同龄人为参照物,是一种横向比较。跟父辈相比,他们的不满意度高得多。他们长年在城市生活,甚至在城市出生,对农村老家基本没什么印象,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还是被看作农村人。”
尚秀云说:“跟他们父辈不同的是,第二代移民在城市没有根,农村也没有根,这批人越来越多,融入不到城市,也融入不了老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心理健康情况不佳,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贫困不会产生犯罪,但是因贫困而产生的不满则可能引发犯罪。”
律师建议
二代未成年“移民”应建立登记管理制度
“目前,0-16周岁的流动人口子女尚未纳入流动人口登记系统。由于流动性大、居住地不稳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包括法制教育受到一定的制约,特别是随着流动人口的增长,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问题更为突出。”律师张雪梅说,“我们收集了一些社会机构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调研,数据都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很多。”
为了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子女的数量、就学、教育需求等信息,北京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律师们建议政府建立对流动未成年人的登记管理制度,为政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和制定法制教育规划等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律师们还建议,政府协调有关部门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一般地理位置偏僻,不法经营很难被发现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禁止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依法取缔校园周边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非法经营的小卖部、饮食摊点;努力改善校园周边的交通环境;及时发现和打击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和犯罪行为;为学校法制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权威调查
调查四万二代“移民”
不良行为让人忧虑
2006年9月到11月,北京市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大兴、丰台、海淀、石景山、朝阳、昌平、通州等区县经市教委审批的32所打工子弟学校的37307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其中包括26所小学、1所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调查的方法包括入校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
参与此次调查的律师张雪梅说,打工子弟学校周边环境混乱令人担忧,“学校反映,校园内的加工厂及校园周边的无证照经营的游商和摊点以及交通混乱状况给校园周边带来治安隐患的同时,对学生也有不良影响,不利于教育、学习和安全,直接影响对流动人口子女法制教育的效果。”
张雪梅说,“对于未成年学生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放学后到回家前一般是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很容易受到校园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视教师、家长的教育于不顾,做出不良行为。学校反映,开展法制教育缺少社会的有效配合。”调查显示,这些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旷课,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吸烟,进入网吧、营业性歌舞厅等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损坏财物等。
怎样提高流动未成年人法治意识,让青少年法律援助者们头疼。
原载《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