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基础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移民基础知识 > 正文

新加坡华人移民入籍故事:语言不通闹笑话(图)

发布时间:2010-10-08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上海虽然繁华,但我回去几次,发现那里的节奏太快,我已经接受不了。——戴海忠

到底要不要申请成为新加坡公民?这对于戴海忠来说,并不是个容易的决定。来自上海的戴海忠,双亲都住在上海,而眼看着人们正削尖脑袋想挤进自己的“老家”,戴海忠也不禁掂量起中国国籍和上海户口的分量。但他最终还是决定定居新加坡,在今年6月成为新加坡公民。不但如此,他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成为居民委员会的基层领袖。

今年36岁的戴海忠,目前在新加坡本地发电厂做工程师,2001年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新加坡工作。他说:“当时我还在上海通用公司工作。因为生了场病,在家休了一个多月的假。就是这个时候,新加坡公司到上海招人。就这样,我去应征,并最终来到新加坡。”

去年年底申请公民权的戴海忠说,自己也曾经犹豫过是否要申请。原本想让妻子申请公民,结果她的申请被拒绝,戴海忠说:“我只好自己来!”

他说:“我在上海的父母不太赞成,但我老婆特别喜欢新加坡的环境。这里的双语教育对小孩也比较好。上海虽然繁华,但我回去几次,发现那里的节奏太快,我已经接受不了。而且房价太贵,我把这里的组屋卖掉,也买不起那里的房子。上海的环境对我来说,已经有点陌生了。”

把“MRT”听成“MIT”

谈起初来乍到的经历,戴海忠回忆说,当初因为语言不通,闹了不少笑话。虽然之前在美国通用公司工作时,经常用英语和同事及上级联系,技术上并没有语言问题,但戴海忠说那是“哑巴英语”。

他说:“来到新加坡后的前几天,同事每次跟我说"搭MRT",我都听成"MIT",我还在想,那不是美国大学么?怎么这里到处都是?后来才知道是地铁,恍然大悟。”

戴海忠认为,新移民应该努力融入新社会。他本身也是在自家组屋楼下参与了一次种族和谐日活动之后,喜欢上新加坡的社区活动氛围。他于是申请成为先驱居委会第11分区的成员,每一两个月就帮忙筹办一些活动。他说:“来这里十年了,朋友圈主要还是中国人。但参与基层活动,让我结识了更多本地朋友。”

  • The Institute of Migratio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Add: No.27,Shandananlu,250100,Jinan,Shandong, P.R.China
    Tel/Fax: 0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