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加沙巴勒斯坦人抗议以色列政府暴政
由于遭受严密封锁,有人把加沙地带形容为一所巨大的“监狱”。这里目前遍布12所难民营,居住着大约80万人,他们依靠联合国救济生活,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加沙城西北部的沙伊特难民营是目前加沙地带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难民营。这座难民营位于加沙城,但人们一眼就能分辨出那里与其他城区的不同——建筑物仅由灰色砖石搭建,无任何封顶及外装修,钢筋外露,异常简陋。
在难民营,除主要街道外,所有街巷都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两旁建筑物鲜有玻璃,用一些布料或者塑料遮挡,不时有儿童光着脚丫跑过,眼光中充满恐惧。即使在烈日下,也感觉这里冷冷清清。
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一辆运水车在向难民营输水,工人艾哈迈德告诉记者,这里靠海,难民营里的地下水含盐量高,几乎无法饮用。记者尝了一口居民家水管里的水,又苦又涩,难以下咽。运来的饮用水要收费,每20升水大约3元人民币,这个价格让多数难民无法承受,很多家庭只能选择咸水。
难民是巴勒斯坦问题的一部分。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历次战争中,遭受战火之苦的巴勒斯坦人被迫背井离乡、逃离故土,在巴勒斯坦及周边阿拉伯国家逃难、建立难民营,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乡。6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是第三、第四代难民的巴勒斯坦人依然难以实现返乡梦。
老妇人伊斯巴特已经在沙伊特难民营居住了60多年,她告诉记者,自己祖籍黎巴嫩,生于现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伊斯巴特在难民营里出生的大女儿现在已经55岁,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们从未能离开难民营半步。伊斯巴特说,对未来已经不抱任何幻想,只希望有朝一日让子孙们知道,加沙以外还有更多的土地和海洋。
伊斯巴特家只有两个空荡的房间,不足十平方米,凌乱散布着一些破旧家什,一个旧沙发是唯一的家具,伊斯巴特会整日坐在上面。
被问及靠什么生活时,她说:“就是这个!”随即从身边抄起一个奶粉袋大小的物品捂在胸前。只见银色袋子上用英文印有“联合国”、“全奶制品”、“非售卖品”等蓝色字样。
“我快80岁了,还有什么能力养活自己呢?儿女们养家糊口的担子也重,我就只能靠联合国的救济了!”伊斯巴特说。
“这是燕麦粉吧,不到一星期就能吃掉了,然后怎么办呢?”记者问道。
“这可是我一个月的口粮啊,没有援助我就只能等死了,”伊斯巴特说。接着,伊斯巴特开始讲述难民营里的艰辛:冬天发生过冻死人的事,新生儿死亡率高,现在小孩子依然缺医少药,整天只能在街上跑……
“你觉得这么艰难的环境是造成当地很多人支持哈马斯或者其他一些武装组织的原因么?”
“不管是哈马斯、法塔赫、还是杰哈德,他们都是巴勒斯坦人,就像一只手上的指头一样,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团结!”她说。
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伊斯巴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方小手帕,里面放着几块糖果,老人执意分给记者每人一块!看到周围十几个赤脚短衣的小孩无比羡慕的目光,记者泪水夺眶而出。
临行时,记者试图塞些钱给伊斯巴特的一个小孙子,她发现后,立刻用拐杖将小孩支开,说道:“我们靠救济生活,但我们不是乞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