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系列立法的出台虽然未能根绝英国国内的种族冲突,但却为英国政府建立官方的民族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就放弃了美国社会推行的“熔炉说”,不再致力于同化移民。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量的有色人种进入英国,改变了英国的民族构成。1948年的《国籍法》明确规定帝国内的臣民都具有英国国籍,于是大批西印度群岛移民蜂拥而至,到“祖国”来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1948年第一艘移民船从牙买加带来492位移民,三个星期后,一名青年记者在追踪报道中写道:76人去了翻砂厂,15人在铁路上,15人作短工,15人成了农业工人,10人当了电工,其他人都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邮局里干杂活、修理汽车、当管子工,等等。
50年代中叶,印、巴分治造成的社会动荡使大量印、巴籍移民进入英国。很快,在英国形成一个庞大的南亚次大陆族群,1962年,印、巴两国移民总数达47000人。4年以后,东非殖民地肯尼亚和乌干达先后发生种族骚乱,于是大批持英国护照“亚裔人”(主要是南亚次大陆后裔)又潮水般地涌进英国。1971年,大约有1294万“英联邦人”居住在英国。
至21世纪初,英国的少数民族大约占英国5700万总人口的5%,其中大多来自加勒比海国家、非洲以及印度次大陆的亚洲国家,孟加拉裔大约在30万人左右。
移民的大量增加给英国造成巨大压力,尤其是从60年代下半叶起英国经济不景气以后情况更加如此。非白种移民进入英国后面临种种困难,他们往往很难融入英国社会,在生活、就业、文化、教育方面很容易感到受排挤。许多英国人尤其是社会下层对移民抱不欢迎甚至敌视态度,认为移民夺走了他们的饭碗,使他们的生计面临威胁。这样,一方面是有色人种感到受压抑,另一方面是英国白人感到受威胁,种族间的对立情绪就很容易发生,从而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1978年,社会学家T. J. 科特尔写了一本书叫《黑人证词》,其中说: 在英国,人们对种族问题很少提及,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回避了这个话题。听有些人说,英国没有种族问题;在另一些人口中,它似乎又是个很容易解决、只不过故意让人难堪、被夸大或很微妙的小问题。但情况并非如此,任何人假如和居住在英国的西印度群岛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或毛里求斯人家庭谈过话,都不会把他们的景况说成是微不足道、被夸张或微妙的小问题。
政府对这种情况当然很清楚,采取的对策是:一方面加强对移民的限制,另一方面禁止种族歧视。议会在1962年通过《英联邦移民法》,规定除得到英国用人单位的聘用证书,联邦范围内的各国公民都不再有权在英国定居。1968年《移民法》规定联邦公民除非本人或父母、祖父母中有人在英国出生,否则不可自由出入英国。1971年《移民法》将联邦公民自由出入英国的权利仅限制在本人出生在英国的人中,而非联邦国家出生的人(主要是白人),其父母或祖父母中有出生在英国的,反倒可以自由出入,因此很明显这条法律主要是针对有色人种的。1981年,新的《国籍法》彻底堵住了联邦公民自动进入英国的大门,根据这一法律,出生在英国的人并不自动取得英国国籍。2005年推出的新《移民法》,又宣布将引入类似于澳大利亚移民的评分制度来收紧英国的移民政策。也就是说,英国政府会根据申请移民者所具备的技能进行评分,以此对申请者进行筛选,以确保新移民会对英国经济有所贡献。这一新措施意味着,日后只有具备高技能的人士才可以获准在英国居留。
对于英国国内日益趋于复杂的种族关系,政府也作了重重限制。然而尽管如此,种族间的紧张关系仍然存在。
二
1958年8月伦敦就发生过西印度群岛移民和当地白人暴力冲突的事件:当时,一对黑人夫妇在电影院遭白人围攻殴打而受重伤的事件在黑人社区引起了极大愤慨。8月23日晚,黑人与白人在市中心的圣安威尔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事件。8月30日晚几千名白人走上街头,高喊着“黑人滚出去!”的口号,到移民聚居区寻找袭击目标,许多黑人房屋受到破坏。两地骚乱持续数日,这成为英国国内大规模种族冲突的起点。
暴力冲突加剧的同时,极右组织也粉墨登场。1966年,两个极右组织合并,组成了“国民阵线”。该组织主张“把有色人种全部遣送出英国 ”,“把英国还给英国人”,经常举行种族主义示威游行,其成员时常三五成群地窜到各地,散布种族主义言论,并用侮辱性的语言向少数民族挑衅。一些保守党议员为此欢欣鼓舞。
1968年,保守党议员鲍威尔在公共集会上发表了煽动种族仇恨的演讲。他耸人听闻地指出,大批持有英国护照的有色人种进入英国,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说:“我们一定是疯了,确实是疯了,每年允许五万名移民家属入境,他们是未来移民增长的源泉。这就像一个民族在忙碌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当我们展望未来时,我充满了恐惧,像罗马人一样,我似乎‘看到了充满鲜血的台伯河’。”鲍威尔这篇被称为“血流成河”的演说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在极右势力的煽动之下,种族冲突骤然升温。1975年,全国的种族袭击事件为2690起,以后逐年上升趋势,到1979年达到了3827起。
1985年9~10月,伦敦、伯明翰、布里克斯顿、利物浦相继发生了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骚乱。9月9日,汉兹沃思区一个黑人青年为违章停车事与警察争吵,随即很多人围观。据后来报道,围观人群中有一个黑人妇女被打,两小时后骚乱就开始了,40多幢房屋起火燃烧,两个亚裔青年在大火中窒息致死,30多人(主要是警察)受伤,直接财产损失达1000万镑。
汉兹沃思事件发生后,西中部地区都市郡一个小组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称英国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因为权力和资源都掌握在白人手里,黑人只是“二等公民”。小组委员会完全由黑人组成,其结论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处;但英国存在着种族矛盾与种族冲突,这又是无可争议的社会现实。
严重的种族冲突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关注,可是16年后,种族冲突又以新的规模让英国震惊。2001年5月26日,聚集在奥尔德姆镇中心的亚裔青年开始用“武力”对白人还以颜色。大约40名亚裔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向他们的目标扔石头。不久,他们开始放火烧汽车,并用火焰弹袭击了至少五个酒吧。冲突中,大约有15名维持秩序的警察受伤,多辆警车被严重毁坏。一个警官说:“街道上火光熊熊,空气中烟雾弥漫。”
在骚乱发生后,英国政府立即决定为当地拨出100万英镑的资金,加强地方建设。这个措施也许会使这场骚乱暂时平息,但这不是治本的措施。果然,就在当年的7月7日、8日,英国又在北部城市布拉德福德发生大规模种族骚乱事件,数以千计的白人与南亚人在街头进行疯狂的打、砸、械斗。据报道,在冲突中有6名骚乱者受伤被送进医院,其中两名白人青年情况严重,有120多名警察在阻止骚乱的过程中受伤,另有36名骚乱者被警方逮捕,其中23名是南亚人,13名是白人青年。
六个星期中英国连续发生多起严重种族骚乱事件,成为近十几年来在英国爆发的最严重的种族骚乱之一。它再次给英国敲响了种族冲突引发社会动乱的警钟。
社会学家阿瑟·马威克曾经说道:“现在,是否种族问题成了分裂英国社会的最大因素,以至使阶级的潜在能量都黯然失色。”的确,种族将英国分裂成两个社会,人们似乎隐隐约约看到了鲍威尔所说的“血流成河”。
三
为了协调国内的族裔关系,英国政府先后颁布多部《种族关系法案》。1965年工党的威尔逊政府通过了第一部“种族关系法”(Race Relation Act),这个法案范围比较窄,仅仅是在公共场合,如酒吧、旅馆等地禁止种族歧视。1968年修订的种族关系法,旨在填补第一个移民法中显而易见的漏洞, 对一些第二代移民难以忍受的领域,如住房、就业、保险等方面的种族歧视,加以禁止。1968年这部种族关系法的出台,是为了让英国社会摆脱种族分裂的现状,使得社会成为一个整体。而1976年的种族关系法,则涵盖了两类歧视:直接歧视——某个人因“肤色、种族、国籍或族裔或族源”而遭到的不公正待遇;间接歧视——某一“条件或要求”使某个特定族裔的人不能完全合乎要求,虽然这未必是基于种族原因,但确实“损害”了一些人。这一法案引进了间接歧视问题,拓宽了种族关系法的适用范围,对协调种族关系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还规定任何认为自己受到种族歧视的个人都可以向地方法院起诉。它至今仍在使用。
与此同时,工党政府建立了旨在调查种族冲突现状,且有权强制执行种族调解的机构——“种族平等委员会”(the Commission for Race Equality)来缓和种族矛盾。种族平等委员会也提出了概括性的要求:承诺解决非法的种族歧视问题,同时促进机会平等,建立良好族群关系;制定相关计划,解决上述问题;就种族平等计划的政策和功能进行效能评估;与自己服务的群体内成员定期展开对话并更新他们的有关信息,以此向他们解释自己提出的计划和政策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定期监测种族平等的政策和操作效果。
2006年2月,英国政府又通过了一部新的平等法案(Equality Act),进一步禁止在货品、设备、居所及服务提供、教育、行使公共职能等范畴的基于宗教和信仰的歧视。英国政府官员芭芭拉·罗什则在一份名为《平等与多元化:使之成为现实》的咨文中说,“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所有群体都拥有更大主动权的英国,这又是以经济主动权为关键目标的。只有这样,阻碍个人和群体前进的观念与偏见才能得到克服;文化、种族平等及社会多元化才会受到尊重与弘扬”。
一系列立法的出台虽然未能根绝英国国内的种族冲突,但却为英国政府建立官方的民族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就放弃了美国社会推行的“熔炉说”,不再致力于同化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移民状况发生了变化,早先的移民多是视英国为母国的西印度人,英国无需考虑太多的同化问题,而此刻移民转化为视英国为外国的南亚移民,族裔冲突初见端倪。1966年,英国内政大臣确认了移民“文化的多样性”,逐渐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模式。所谓多元文化模式,是指多民族国家当中,构成民族国家的各个族裔“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广泛的权利,并受到鼓励保存它们的文化遗产”。
四
那么这种广受赞誉的多元文化模式成效又是如何呢?自种族平等委员会建立以来,已历三十余载。在其努力之下,英国社会的多元化程度确实有所提高,移民族裔的教育、就业也都确实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不尽如人意之处甚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使英国人对于少数种族存在潜在歧视,让后者遭受了形形色色的不公平待遇。
据2002年5月13日英国《卫报》提供的调查表明,47%的英国人认为国内的种族关系在近10年中有所恶化。尽管受调查的多数人认为未来英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但相当一部分的白人却表示没有与少数族裔的同事保持交往,甚至不能融洽相处。有40%的少数族裔声称受到过种族歧视,61%的人认为英国的外来移民数量过多,4%的英国公民属于种族主义者。
在对待其他种族和外来移民的态度上,多元文化的推行也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2004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克洛伊在《周日快报》上撰文,认为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是“自杀式袭击者、砍断他人肢体者以及压迫女性者”,然后问,“我们为什么要在乎他们对我们的愤怒与憎恨?”
克洛伊的言论使舆论大哗,为此BBC停掉了他主持的热门节目。然而到了2005年7月7日,地铁爆炸案之后,英国政府和民众态度对外来移民的态度更是趋于恶化,这使英国境内的穆斯林处境堪忧,一个已在英国生活了四十年的穆斯林阿卜杜勒·穆奈姆指出,现在的种族和宗教宽容比起四十年前都不如了。“我们在过去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的时刻,但那已经都过去了。而现在,因为眼前发生的一切,我感觉到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我们不停地对那些怀疑我们的人说,‘伦敦爆炸是错误的’。”但对大多数英国公民来说,对于穆斯林的恐惧感将使得这个国家把穆斯林看成另一种人。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英国社会实行对各族裔宽容的多元文化模式,不要求将外来移民转化为英国人。但实际上,英国不遗余力地教导移民适应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大力倡导英语教学,并为移民学习英语提供优惠的条件,推动着包括所有移民团体真正融入英国社会, 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而稳定整个国家。这才是多元文化模式的真正意图。正如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指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暗含着吸纳一些较大的移民共同体的企图, ……核心居民的族裔民族主义仍然是一种能够被有效动员的潜在资源”,“在西方国家的这些例子中,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什么证据证明,民族国家对地区的或移民族裔共同体的支持会真正地减弱普遍的民族认同,出现大规模运动指向多元文化和‘多元化’的国家概念”。
对于英国人来说,建立一个真正平等而和谐的多元社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地铁事件之后,社会舆论甚至认为,多元文化政策已经破产。这让人们不得不产生疑问,再过数十年,英国的种族关系又将如何呢?
原载《历史学家茶座》2009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