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出口廉价商品闻名于世,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正在为世人所知。中国劳动力出口大多输往国外的工厂,许多人随中国公司海外投资或承建工程项目而来到国外。中国公司赢得竞标修建发电厂后,这些工人随着公司来到这里,他们都是非常熟练的技术工人。
海防东北部的建筑工地旁,出现了中国工人村,住的都是中国人。这里有集体宿舍,以及打着中国字招牌“中国饺子馆”、“炒饭”等的饭馆,货币兑换处,还有按摩院,甚至有一条路已经命名为“广西路”,这条路住的全是来自中国广西的工人。
当中国和日本公司来到越南北部村庄中山(TRUNG SON)合建一座热电厂时,村落的村民感觉好像已经掘到了“金子”,因为这座工厂将会产生成千上万个岗位,或者说村民希望会有这样的工作岗位。
4年后,越南海防热电厂(Haiphong Thermal Power Plant)项目临近结束时,只有数百个越南人在该项目找到了工作。海防热电厂项目雇佣的工人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在高峰时期曾有1500名中国工人,其中数百人还在这儿,他们白天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辛勤劳作,夜晚睡在昏暗的宿舍里。29岁的越南电工阮泰邦说:“在这儿的中国工人征服了越南工人。”
中国以出口廉价商品闻名于世,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也正在为世人所知。中国劳动力出口大多输往国外的工厂,许多人随中国公司海外投资或承建工程项目而来到国外。他们从事的工作范围很广,让人感到非常惊讶。有的人在荷兰种植花卉,有的人在新加坡从事高级文秘,有的人在蒙古国从事放牧工作,甚至有人在中东国家送报纸。
但是,劳动力出口的浪潮已经遭到挑战。亚洲到非洲已经有集体抗议中国劳工的事情发生,其中越南和印度已经提出实行新的劳动法规来限制外国公司,并且对入境的中国劳工人数做出了明确限制。在越南,持不同政见者和知识分子利用中国劳工问题来质问执政的共产党。一位律师起诉总理阮晋勇批准中国铝土矿开采项目,国民议会也质疑高层官员和中国签署的这个合同,这些举动在这个集权国家是不寻常的。
尽管如此,当中国国有建筑公司在海外赢得竞标修建发电厂、工厂、铁路、公路、地铁和体育场馆时,不断有中国工人跟随公司涌向海外。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表示,今年1到10月份中国公司在海外完成了总价值580亿美元的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3%。
中国商务部说,截至2008年底,从安哥拉到乌兹别克斯坦,从伊朗到印度尼西亚,大约有74万中国劳工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其中有58%是2008年派出去的。这些在中国招募的工人,有的是企业直接招聘的,有的是通过劳务输出机构招聘的。在中国有500个合法劳务输出机构的以及许多非法的劳务输出机构。中国输出的劳动力并不总是很便宜的,只是他们往往很熟练并且比本地的工人更好管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刁春和会长说:“不管你怎样评价海外中国工人所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中国工人技术熟练等优势已经为众人所称道。”
越南工商总会前副会长说:“在越南一些地方已经出现许多中国工人村。其它国家的公司做类似的项目时还没有这样的做法。”海防东北部的建筑工地旁,出现了中国工人村,住的都是中国人。这里有集体宿舍,以及打着中国字招牌“饺子”、“炒饭”等的饭馆,货币兑换处,还有按摩院,甚至有一条路已经命名为“广西路”,这条路住的全是来自中国广西的工人。
据越南《青年报》报道,越南公安部的高级官员在今年7月称越南有3.5万中国工人。这一消息让许多越南人震惊。越南人和中国劳工之间已经有发生过冲突。据越南新闻报道,在今年6月,来自清化省一个水泥厂的喝醉酒的中国工人和一个越南店主的丈夫发生冲突,这个中国工人回去叫上在一起上班的200名工友,之后发生了斗殴事件。
经济学家说,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个有8千7百万人口的国家有大量的失业或未就业人群。据越南劳工总联合会的报纸报道,越南往国外输出便宜劳动力,有50万越南人在国外工作。今年由越南政府批准的中国铝业公司铝土矿开采合同引燃了民众的愤怒,铝土矿是越南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唱反调者、知识分子和环保主义者表示了抗议。中国和越南从政党结构、经济政策和媒体都非常类似。越南领导人努力确保中越关系处于平稳态势。因此,在夏季,中央政府关闭了带批评意见的博客,拘留持不同政见者并下令越南报纸停止报道中国劳工和铝土矿问题。不过,鉴于公众压力,越南政府也收紧了中国到越南的签证和工作请求,并在今年6月以非法工作为由驱逐了一个水泥厂的182名中国工人。中国官员说,越南一般禁止从国外输入非熟练工人,要求外国承包商雇佣本国的公民来做土建工作,但中国公司有时会通过行贿越南政府官员,从而绕过这条规定。
越南公司非常忧虑其海防热电厂工程缓慢的工程进度,他们认为是中国经纪人推动政府同意输入了大量的不熟练工人造成的。这些中国工人住在摇摇欲坠的宿舍里,从事一些诸如焊工、电工和起重机操作员的工作。写在木门上的一首诗表明了他们的漂泊无着的生活:“我们所有人,漂浮在这个尘世中,我们相遇,但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走入过对方的心灵。”
本文编译自/时代周刊 译/赫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