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民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国内移民论坛 > 正文

宋全成:我国四川地震灾区移民安置方案的选择

发布时间:2008-05-29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我国四川大地震,其影响范围之大、破坏的程度之惨烈举世震惊。本次地震,影响国土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据民政部报告,从影响人口的角度看,截至26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5080人遇难,360058人受伤,失踪23150人。紧急转移安置1438.241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0.9241万人 。从破坏房屋的程度来看,地震灾害倒塌和损毁的房屋达到1500万间,大量的灾民需要重新安置。当我们痛定思疼,为在大地震中失去宝贵生命的人们而悲哀时,我们更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活着、但需要重新安置的千万灾民。本文拟就我国四川地震灾区的移民安置方案问题,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做一初步探索。

一、非自愿移民研究领域中的移民概念

在非自愿移民研究领域,移民是指所有那些因为各种自然灾害、重大工程等原因而减少或失去土地、房屋而需要重新安置的人们。这既包括在原地重建的人群,也包括异地重建的人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四川地震灾区的移民安置工作所包括的移民,主要是指那些被紧急转移安置的1400多万灾民。

二、移民安置的一般三种方案

从世界各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各种移民安置方案中,我们将其归结为三种移民安置模式:

1.移民安置的原地重建方案。是指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被紧急转移到外地的移民,在灾害过后,重新回到原地,重建被毁坏的经济与社会的方案。该方案适合于地质结构相对稳定、自然环境灾害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小的地带。该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一是移民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能够避免异地安置的自然陌生感,缩短和避免异地安置对新自然环境的适应时间。二是完整保留了移民的原有社会组织、社会情感与社会文化,便于移民产生对社会组织、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的熟悉感。三是有利于移民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恢复与重建。由于拥有原有的社会组织,可在上一级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迅速恢复各级社会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制定相应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方案,并进一步实施,从而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当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目标。四是便于移民的广泛社会参与,调动移民参与经济与社会重建的积极性。由于是原地重建,移民为了尽快恢复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有着极大的参与重建的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加快重建经济与社会的进度和步伐,而且能够充分征求个考虑到移民关于重建的建议与意见。从而使得重建后的经济与社会更符合移民的愿望。

2.移民安置的异地重建方案。是指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被紧急转移到外地的移民,在灾害过后,不再重新回到原地,而是在新的安置地,重建经济与社会的方案。该方案适合于地质结构相对不稳定、自然环境灾害发生的几率相对较高的地带。该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一是减少了灾区的清理环节,节省了重新建设的成本。该方案不再关住已遭毁灭地区的状况,也不需要清理和恢复灾区的社会生产和和生活的基本设施,这就相对减少了重建的成本。二是便于对新的安置区的高质量重建规划。规划一个新的安置区总的来说要比在一个被毁灭的地区重建要容易得多,而且可以以更高的标准来规划。三是有利于新的安置区的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的建设,减少移民安置与重建的成本。毫无疑问,异地重建将减少老城区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导致的新的拆迁移民和再安置问题的出现,从而减少了重建的成本。四是便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移民安置的异地重建方案的实施主体将是相关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尽管有移民的广泛参与。从国外灾后的移民安置的事例与经验来看,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在移民安置的异地重建方案中,都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3.移民安置的部分原地重建、部分移民外迁的方案。是指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被紧急转移到外地的移民,在灾害过后,部分回到原地,重建被毁坏的经济与社会;而另一部分不再重新回到原地,而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外迁到新的安置地,重建经济与社会的方案。该方案适合于地质结构的稳定性居中、自然环境灾害发生的几率也相对居中的地带。该方案的具体优点,可以说是汇集了上文所提到的移民安置的原地重建方案与异地重建方案的诸多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三、我国四川地震灾区的移民安置方案选择的依据

具体到我国四川地震灾区的移民安置方案的制定与选择,我们认为,基于四川灾区的地质结构状况、自然环境状况、民族与文化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我们应选择移民安置的部分原地重建、部分移民外迁的方案。主要依据是:

1.从地质结构的状况来看,不应大规模的、但适合一定规模的原地重建。我国四川地震灾区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汇点,是地震的易发地带——龙门山地震带。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该地区已发生过3次大的地震与无次小的地震和余震,造成的人员和经济与社会的重大损失触目惊心。从这次大地震及其余震的情况来看,也证明了这一地区是地质结构极不稳定的区域,是地震及余震十分活跃的地带。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止5月26日13时,汶川震区发生余震8448次。其中4.0-4.9级154次,5.0-5.9级23次,6.0-6.4级5次 。毫无疑问,这种地质结构极不稳定的地区,面临着大规模原地重建的经济与社会的成果再次遭到地震毁灭的强有力的挑战。

2.从自然环境来看,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唐烽介绍,龙门山地震带从青川县起,经北川、茂县、绵竹、汶川、都江堰、大邑、宝兴等县市,到泸定县附近为止,呈东北——西南方向展布,与龙门山脉大体一致。由于这一带山脉、水系与构造带的展布基本一致,再加上震区内山势巍峨陡峭,层峦叠嶂,河流强烈切割,多呈“V”形峡谷,因此一遇地震,此处地表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非常严重 。从地震灾区的县城和乡镇的地理分布来看,多分布在高山峡谷之中。一旦在地震中形成蓄水量巨大的堰塞湖,将对处于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的威胁。根据航空遥感资料和专家实地调查初步分析,目前四川大地震灾区发现34处堰塞湖,其中8处水量在300万立方米以上。有的堰塞湖水量已达到一亿立方米。毫无疑问,一旦堤坝坍塌会对下游构成极大威胁 。这次地震而导致的交通和信息的屡次中断和中断时间之长、以及救援的难度也表明,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正因为如此,有的专家认为高山峡谷的“自然地理条件本身不适应大密度的人口生息。所以,灾后重建中,一味地在灾区增加防震投入、增强抗震等级并非是个最好办法,应适当考虑移民外迁,在自然条件的承载范围内控制城市规模,将灾区重建与灾区的结构性调整同步完成。”

3.从民族与文化状况来看,四川地震灾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居住着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并在久远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这既包括独特的建筑文化,也包括特有的民俗与生活文化。正因为如此,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文化,既是四川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从这个意义上看,要保护好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就不宜大规模的将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迁移到外地。因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及其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是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现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异地安置,就必然改变与之相适应的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的改变,不仅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强有力的挑战。另外,从促进民族融合、创造和谐社会的环境的角度来看,也不宜大规模的外迁移民。众所周知,汶川就处在刚刚发生过暴力事件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而藏族、羌族和汉族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对一些人口稠密、超越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的地区,实行外迁移民,尽管是必要的,但其前提是:必须考虑到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融合的问题。如果不考虑这一前提,而将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的人口迁移到汉族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就有可能因为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民族间的冲突。

4.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可考虑部分社会基本设施损毁严重、地质结构不适合重建、房屋大面积倒塌、需要房屋重建的地区,适度外迁移民。从客观情况来看,四川地震灾区较之我国的东部地区,社会经济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尽管最近20年多来,四川灾区的城市和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在这次大地震中,一些县市和乡镇、特别是像北川县、青川县那样的重灾区,社会基础设施几乎全部被毁、社会经济几近陷入瘫痪、几乎所有房屋需要重建,而当地人民也有外迁的意愿,在这种背景下,适度的外迁移民当是一个最佳的选择。我们在这里仅以并不以重灾出名的青川县为例。据青川县副县长赵银江介绍,“青川县的人口为25万,在这次大地震中,青川死亡4664人,受伤14万人,民房垮塌率40%,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成了危房,99%的房子要重建。如何安置受灾群众是青川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前几天,地震局的专家到青川察看,结论是青川县处于地震断裂带,不适合建房。有关下一步的重建计划还没有确定。但受灾群众的长期安置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提倡百姓能走出去的就走出去,另外一部分计划要迁移到浙江,具体人数还没有确定,我们正在组织村民报名填志愿。” 显然,像青川一样的重灾区,适度外迁移民当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作者:宋全成 博士、

单位:山东大学 移民研究所 所长、

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学系 教授

声明:该文版权归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有。所有转载须注明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及作者。建议转载网站地址:http://www.ims.sdu.edu.cn

  • The Institute of Migratio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Add: No.27,Shandananlu,250100,Jinan,Shandong, P.R.China
    Tel/Fax: 0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