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民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国内移民论坛 > 正文

姜燕:德国希望难民“融合”的愿景现实吗?

发布时间:2016-10-21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融合”(Integration),是眼下德国最热门的词儿之一。难民语言不通,文化背景迥异,技能不达标,怎样让他们很好地“融入”德国社会?在移民和难民的融合历史上,德国有过教训,所以,这一次政府很重视语言、技能培训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民间组织活动也涉及融合的方方面面。

比如近期,在柏林的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德国移民与难民”特展,展出了德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移民和难民的融入、冲突与原因。包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从土耳其、希腊等国招募的“客工”(guest workers)移民;20世纪60年代东德从波兰、匈牙利和越南等国招募的“合同工”;20世纪90年代东德及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德国人来到西德生活及2000年后德国的移民情况等。

展览主题非常突出,当年德国以为“客工”在合同到期后会回到母国,所以几乎没有做任何社会融合工作,“客工”们居住在相对封闭的小社会里,与德国人语言不同,很少交流,德国人也对外国人有偏见。年轻的“客工”因受到歧视和文化差异,在当时制造过不少社会流血事件,展览用视频和图片展示了此类案例。布展者在最后引入当下的难民潮,呼唤人们对“融合”重要性的认同。展览也提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很多人认为难民会影响社会稳定,极右政党从这样的政治气候中受益,在选举中获胜,这与今天德国极右政党AFD的情况如出一辙。

在政府层面,8月28日的德国政府开放日,各个部委在总理府内摆摊,与民众互动,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也在其中。各种与“融合”有关的小册子摆在摊头上,不少人前去咨询。各州、市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帮助难民找房子、找工作和实习机会,提供免费的语言培训。每个获得难民身份的人要接受600小时的融合课程,包括语言学习和如何做一个德国人。汉堡市政府2016年就要为难民培训等项目投入2000万欧元。在难民营,还有一些组织的交流会,交流大家对德国的认识。16岁的难民莱米就参加过一次这样的会,他给难民们介绍了他认识的德国,他的知识来源于在另一家难民营时,从难民营经理手中借的一本书《怎样成为德国人?》,虽然借期只有2个星期,但他从中了解了许多德国社会的规则。

  • The Institute of Migratio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Add: No.27,Shandananlu,250100,Jinan,Shandong, P.R.China
    Tel/Fax: 0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