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该书由我国城市竞争力专家历时半年多时间联合完成。书中显示,2014年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渤海湾地区占2席,中西部地区没有城市进入前十强。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5位,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连列第18位,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列第33位。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台、东南沿海、渤海湾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部、西南和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都属于移民城市。为什么这么说?1945年,香港、澳门、台北人口分别为50万、18万、41万,2013年增长到723万、62万、263万,这主要得益于从世界各地迁入的移民及其后代。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天津作为中国沿海开放的直辖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移民;上海、苏州、无锡在1978年后,作为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成为长江南北移民的创业乐园;广州、深圳历史上是广府和客家移民集聚地,改革开放后作为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大量移民实现梦想的地方。显然,移民和移民文化与城市竞争力不无关系。201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都属于移民城市绝非偶然。它说明移民和移民文化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具体而言,就是移民文化以其流动、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特质促进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人才竞争力
移民文化是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新文化,活力主要来自其流动性。经济全球化使人才、资金、技术、物资、产品和文化出现全球性流动,其中人才的流动与文化的流动刚好呈现相反的方向,即人才由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文化伴随着资金和技术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流动。
由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当代移民,其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发展前景和生活待遇,属于发展型移民。但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城市之间可能各领风骚三十年;移民的生活境遇具有不确定性,创业机会具有偶然性。因此,面对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移民们形成了自由、平等观念,希望自由流动、平等竞争。
改革开放后,我国有些内地城市大力吸引人才,并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限制人才的自由流动,要求引进人才签订服务协议、限定服务期限;同时,这些城市往往以本地人为主,具有一定的排外倾向,严重影响了外来人才的平等竞争,从而削弱了其人才竞争力。
相比之下,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客强主弱”,以外地移民为主,来了就是深圳人;合适则留下来,生根开花结果,不合适则收拾行囊再出发。这些城市人才流动高度自由,人才竞争高度平等,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人才竞争力。
提升环境竞争力
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为营造宜居宜创(适合创业)的优美人文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兴的移民城市深圳,移民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在深圳著名的华侨城,既有洞悉世界景观的世界之窗,也有浓缩中国风景名胜的锦绣中华,还有展现中国文化的民俗文化村。各种语言、饮食、风俗、观念和文化在深圳荟萃、交融,不断涌入的移民感受到宜居的亲切和认同、宜创的自由和平等。
移民文化的开放性使移民以开放的心态放眼全球、展望世界,融入全球化浪潮,汲取最新信息、高端技术和先进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本质力量,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并在全球性的对话与交流、外交与外贸中输出自己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过程中提升其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
移民文化的包容性使移民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和认同语言、风俗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种民族、风俗和文化,并促成不同民族、风俗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探索不同文化在融合中演变、演化的规律和特点,不断丰富移民城市的人文底蕴,提升城市的环境竞争力。
提升经济竞争力
移民文化以其开拓性、创新性,使移民城市在勇于开拓中迅速崛起,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强大动力。如深圳,建市之初,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如率先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减少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指标;率先进行物价改革,放开一部分商品和劳动的价格,随行就市;率先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率先试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率先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继续率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务员制度、政府审批与采购制度等改革。这些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实质性变革,使深圳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超级城市。
移民文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不仅使深圳在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中取得了成功,而且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取得重大进展。深圳早期主要是承接港澳台地区以及境外产业转移,发展“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年来,深圳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由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2013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到4652亿元,增长12.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43.4%和56.6%。这一转向使深圳再度焕发出新的活力,2013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4500.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约22112美元,已经超过世界平均的1.05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