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移民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全球移民动态 > 正文

新加坡:移民增幅显著 种族和谐政策成融入阻力?

发布时间:2009-08-05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近几年的新移民和客工增幅非常显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大街上、地铁、超级市场、食阁里,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特别是中国新移民无处不在。随着这股趋势加速,如何促进新移民和本地人的融合,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一热门课题。

除了因为新移民(包括永久居民)在文化与生活习惯上同本地人有落差,以及人数激增而需要更多时间彼此磨合外,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陈庆文(39岁)受访时提出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政府这些年在促进种族和谐的政策与努力上,是否也无形中成为新移民融入社会的一股阻力?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社会,促进种族和谐自然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即使当中国崛起,政府开始较有意识地推广华族国人的华文华语、中华文化及价值观时,也会小心避免让少数种族产生不安的情绪,觉得他们被边缘化。陈庆文指出,国务资政吴作栋担任总理时,便在1990年提出各种族和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shared values),构建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

他说:“在讨论种族、宗教或语言问题时,人们对事物的印象往往比真实情况更重要。尤其在新加坡,这个矛盾更为明显,因为我们不断强调建立一个多元种族、文化和语言的社会,这也是执政者的核心理念,所以只要少数族群感觉情况并非如此,事情便可能有难以预料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当人们觉得新移民大量涌入,新移民却对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不够敏感,或显得不愿融入本地社群时,会引起关注。”

或许是因为政府在融合族群方面做得太成功,一些价值观已深植在国人脑海中,反而不容易变通。陈庆文举例,当一些从事服务和饮食业的新移民不太会说英语时,讲英语的少数种族和华人强烈不满。一个问题是,他们或许无法分辨本地华人或外地华人,因此普遍的印象是,新加坡的华人越来越多,却不愿意认真学习本地的文化和沟通语言,不符合我国推行以英语为行政语言的政策。

此外,陈庆文观察到,随着外地华人移民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现在已能组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互助联系网,但这也相对减少他们主动与本地人接触及融入本地社群的动力。

“在这同时,本地的教育渠道相当多元,新移民如今可以选择把子女送到国际学校受教育,这无形中也减少了他们及他们的下一代同本地人接触的机会,使得新移民与本地人的社交与交流过程,不像过去那样自然顺利。”

为何对新移民缺少包容心?

主修法律的陈庆文向来对种族关系课题感兴趣,也从事新加坡华人身份认同的研究,同他是“半个华人”(母亲是欧亚裔,父亲是福建人)的身份有关。陈庆文的祖父来自中国福建省,严格算起来,自己不过是中国来的移民的第三代,大多数较年轻的华族新加坡人其实也是如此。有了这样的共同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建国只有40多年的移民社会,为何对新移民却少了一分同理和包容心?

对这个问题,陈庆文想了一下说,新加坡人对于自己身为移民后代的背景似乎有“集体失忆”或“选择性失忆”的心态,这一方面或许再次印证了政府成功地建立起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但另一方面这却也可能助长了社会里新旧移民之间的矛盾。

他举例说,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可能会质疑新移民的忠诚度,觉得这些外来移民,特别是永久居民只是把新加坡当跳板,总是在找机会移民到其他国家;也有人觉得,这些人凭什么享受一切好处,却不需要履行太多责任,例如服兵役。

这些都是国人对新移民普遍存有的刻板印象或偏见,其他还包括把新移民视为职场和学校里的竞争者、行为举止不文明。但同样的,新移民也可能觉得新加坡人文化水平低落,只会说掺杂式华语等。陈庆文指出,这些刻板印象日积月累,只会加深彼此间的隔阂,他担心社群之间一旦形成思想上的“孤立点”(mental enclaves),就会觉得没有必要进一步互相了解而更减少接触。

促进新公民融合 基层组织应更主动

新加坡一直努力构建一个多元种族和宗教和谐共处的社会,多年下来,种族之间关系趋向稳定,一般能互相包容和体谅。我们在这方面多年累积的努力和经验,又是否有助于促进新移民融合的过程?

陈庆文指出,种族关系从建国初期至今大为改善,主要是因为政府的族群政策确保不同族人能在共同的场所交流和接触,例如巴刹、学校等。在推行统一的行政语言时,也让人们保留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不过,种族课题永远是个敏感地带,偶尔可能出现的“高压点”(stress points)容易让人产生非理性的情绪。

至于弥合新公民和本地人之间的鸿沟,陈庆文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政府很清楚并已很有意识地展开各项计划,包括成立国民融合理事会,协助新移民尽快融入本地。“当然政府不能说移民趋势是个问题,这样人们可能建议政府停止接受移民,但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新加坡确实需要这些移民帮助我们发展经济,以及填补人口生育率不足的缺口,同时还得维持种族比例的稳定性”。

不能将负面印象 一代代“传承”下去

陈庆文认为,新公民和本地人的融合问题会逐渐随着时间减缓,尤其是当他们的第二代经历了在本地学校受教育、服兵役等阶段,自然会被同化。不过他也提醒说,我们不能花30年来达到这个目标,尤其是一些负面印象将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导致本地人和新公民之间永远存在着一道隐形的隔阂。

不过,在促进新公民融合方面,由政府主导的痕迹至今还是较为明显,来自民间由下而上的努力似乎比较匮乏。他建议,基层组织应有更大的主动性,策划更多让本地人与新公民接触的小规模活动,同时,媒体也可扮演积极角色,一些正面报道如新移民和新公民对社会作出贡献、本地人如何向新公民伸出友谊之手等,也有助社会了解各阶层的新公民。

公民权变廉价?

同澳洲、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相比,新加坡采取相对开放的移民政策,有意申请移民者无需先通过公民入籍测试。有人认为,新加坡或许应效仿这个做法,确保新移民对我国历史、经济、文化、传统风俗、社会常规等有基本认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

对此,陈庆文认为,政府在现阶段无需推行强制性入籍测试,但可考虑为新公民制定入籍前的学习计划,有助新移民更快融入。

“我们应该鼓励政府设想一些新的计划,让新移民对这个国家有基本的认识,同时提供一些进一步学习的工具。如果他们能顺利融入社会,对他们自己或新加坡都是有利的。”

目前,新加坡各集选区定期举办新公民宣誓仪式,也举行全国性的公民宣誓仪式。

陈庆文留意到,由于政府大力吸引外来人才,近年来除了拉拢海外大学生外,也开始接纳更多属于中层阶级的纯熟技工,这让本地人产生一种印象:新加坡国籍变得“廉价”了。

他笑说,当他知道一名大学毕业后工作才满三年的外籍人,获得政府邀请申请作永久居民时,心里也觉得不是滋味,“这种感觉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对政府为什么这么容易发出公民权感到不解,很多新加坡人都有相同的感觉,新加坡公民权太廉价了”。

陈庆文也坦言,政府在引进新移民和照顾本地人情绪之间,如何平衡确实不容易拿捏。因此,如果能从多方面着手,让新移民认识新环境的人民的生活习惯,对减少摩擦相信会有帮助。(邓莉蓉)

  • The Institute of Migratio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Add: No.27,Shandananlu,250100,Jinan,Shandong, P.R.China
    Tel/Fax: 0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