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移民举行集会共同抗议政府现行的移民政策。(意大利《欧联时报》)
核心提示:海外政府对留学生收紧了移民政策,海外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每年那么多梦想着移民海外、留在当地工作的留学生该何去何从?
从今年起,新加坡停止了对毕业后的外籍大学生发放由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发放的PR邀请函(即申请获得永久居留的邀请函)。与此同时,澳洲政府也收紧了TAFE移民政策,原来去澳洲读2年TAFE课程、再通过此课程移民的方案已经不可行;而美国继9/11事件以来经济长期处于低迷阶段,公司大幅裁员、职场竞争激烈;受大地震打击后的日本,失业率也大幅激增。
种种情形表明:海外政府对留学生收紧了移民政策,海外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渺茫。每年那么多梦想着移民海外、留在当地工作的留学生该何去何从?实际上近年来,海外学子学成后转战香港求职的人数正在增加。
英国申请石沉大海 转战香港
我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不久前收到了美银美林香港投行部发来的实习通知,将于今年6月在香港投行参加实习和培训,并有望在毕业之后成为该公司的正式员工。
去香港工作其实是我在英国投行实习申请书石沉大海后的第二选择,和大多数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一样,我最初是想毕业后留在当地的大公司里工作。然而,近两年英国的就业市场不及以往。大二时,我曾向五六家投行设在英国的分公司投过实习简历。实际上,我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开始琢磨简历,还向许多学长和教授请教修改和完善简历。投出简历时,我曾满怀期待,我自认是一个好学生,除了不俗的课业成绩,课余时间我参加许多社团活动、交友甚广,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一般而言,简历投出去基本上都会很快得到对方回应,然而等待了两个多月,始终没能得到任何一家公司的电话和信件,我知道自己的录取可能性变得渺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校社团的座谈会上得知,目前有许多投行在香港的部门正在鼓励留学生去实习,而我也从前几届的校友那里得知,往香港投简历要比往英国投,胜算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决定调整实习及就业目标地:由英国转向香港。
改变留学观念 另寻出路
在英国,大部分跨国企业会在学生大二暑假期间招收实习生,而工作表现良好的实习生会得到该公司的"return offer"--毕业后便可直接回到该公司工作。学生通过这一渠道,要比毕业后、或大学最后一年找工作的成功率大很多。
就在英国就业市场萧条时期,国内经济向好,香港很多金融机构开始扩招,在尝试了香港投行实习申请之后,我很快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并在暑假实习后拿到了美银美林香港投行部的"return offer".
过去很多家长和学生有个误区,即"在哪里读书就要在哪里工作".其实我和我的海外同窗,早已不局限于在英国当地找工作,我们会选择香港,也会选择国内的一些跨国公司。
事实上,中国学生在香港或内地的跨国公司工作有着在英国当地工作所不及的优势。近年来许多外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如今香港已有了做国内业务的分公司。这些公司急需懂中国文化、有国际视野、又符合西方逻辑思维的职员,中国留学生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留学生申请在英国当地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但申请在香港跨国企业,他们要比国内本科生有更多优势。
在伦敦政经学院,和我同一届的许多留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实习机会,并最终找到了工作,感觉今年中国学生拿到了香港投行的实习机会比往年都多。
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助推就业
要说求职经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社团活动。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有40%是给了社团活动。
在大二之前,我没有投过实习申请,但我经常参与学校与企业举办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了解、积累企业文化知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通过社团和社会了解企业文化、工作性质以及你将负责的岗位职责,才能在实习期间实现最大的收获。
伦敦政经学院有3个较大的社团,分别是金融、投资和经济方向,它们每年会向当地的大公司寻求资助,举办各类活动。这些社团活动,我几乎一个都没落下。
由于社团和各大企业有着良好的关系,社团经常组织各类企业活动,邀请企业代表来学校开座谈会。座谈会的内容大到行业状况、公司文化、工作情况;小到面试技巧、简历检查、实习须知,无所不谈。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日后的职场竞争力。而这些活动的举办频率也让谢今记忆犹新:每周10场左右,可以说是伦敦政经学院的一大特色。
这些社团对学生开放,每年只要支付很便宜的社团费(1-3镑)即可加入,并收到活动通知。为了第一时间获得活动信息,谢今加入了许多他感兴趣的社团。
社团成员分3种,分别为外围、委员会成员、核心委员。一般报名参加社团的都是外围成员,很多积极的大一新生会想为这些社团出力,希望成为委员会成员。一般大型社团的委员会成员名额有限,所以会通过面试来筛选。委员会成员可以在大一、大二的下半学期参加各社团一年一度的竞选,并成为核心委员,即主席,副主席,部长等职位。对于海外高校而言,这些求职社团的职务对日后求职带来难以估量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