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移民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国内移民论坛 > 正文

闵捷:难民之路:中东的艰辛与无奈

发布时间:2017-09-23 00:00    浏览次数:    来源:

据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的最新数据,2017年,抵达西班牙的难民人数已超过9000人,是2016年的3倍。今年1月至7月间,从海路抵达西班牙的人数和201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4%,远超同为地中海北岸国家的意大利和希腊。欧洲难民潮爆发后,在前往欧洲的中东难民群体中,难免夹杂着一些宗教极端主义者,并试图在欧洲国家制造事端。面对难民危机,欧洲国家虽然采取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但是效果不彰。其实,若从中东难民的视角对欧洲难民危机进行分析,则会发现从中东到欧洲的这条难民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难民之路起于战争

难民有政治难民、战争难民之分,但相比零星数量的政治难民,战争难民往往伴随着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自二战后,中东地区陷入了几乎无休止的战争状态中,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内战、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内战、叙利亚内战等,不仅在中东地区迅速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战争难民,更让“难民”成为了中东地区的标签。而关于战争中大量“难民”的见证与记忆,也让中东国家民众的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消极的生活态度取代了原本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在工作与生活的挑战面前,他们往往选择以“难民”身份避难谋生,甚至将贩卖难民作为营生渠道、将难民群体作为极端主义传播的重点人群。从阿富汗经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前往希腊的陆上难民之路,以及从索马里、苏丹经北非国家、地中海至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海上难民之路已成为难民贩卖、极端主义传播、毒品运输的重要途径。回顾历史可以了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在战争硝烟中逐渐形成并已被人为运作的难民之路已成为中东之“祸”。

难民之路导致了中东的“空心化”

战争造就了难民之路,难民之路几乎已成为中东国家居民走向世界的单向之路。而伴随着这条单向的难民之路的,是中东国家逐渐的“空心化”。整体而言,受战争影响而出国避难的中东难民很多受过良好教育,在旅居国外期间,由于长时期不能归国,其国家认同也逐渐发生变化,难民群体对于母国的忠诚感不断减弱,即便最终其母国的战争得以结束,但此时却难以激发难民群体对祖国的向往。以黎巴嫩为例,该国从1975—1990年间经历了15年的内战,其间大量黎巴嫩人前往国外避难,由于战争迟迟无法结束,海外的黎巴嫩人也随之在国外生根,并最终丧失了回国定居的动力。作为难民流失的直接结果,便是自20世纪90年代黎巴嫩内战结束以来,该国政府很难重塑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海外的黎巴嫩精英不愿回国,国内的黎巴嫩人也囿于教派、家族、族群等的制约,发展举步维艰。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数百万叙利亚难民涌入邻国,西方的观察家们当时预测其周边邻国黎巴嫩不久便会成为下一个“叙利亚”,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于黎巴嫩生活的叙利亚难民对于叙利亚的认同感已不再如战前那般强烈。可以说,叙利亚内战不仅改变了叙利亚国内的政治力量对比,也很可能使叙利亚在战后面临“空心化”的困局。除了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国也面临着这一严峻挑战。由此可见,与中东难民的“外溢”之“祸”相比,单向的难民之路更是中东国家的心中之“痛”。

难民之路的终结在于重建家园

在中东地区,难民之路起于战争,并因战争的持续而成为了难民不断逃亡之路,究其根本,则在于不成功的战后重建。二战期间,德国、日本等国均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和大范围的破坏,但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德、日等国迅速完成了战后的重建,并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相比较,中东国家的战后重建往往难以取得进展,甚至出现倒退。如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自2003年即已结束,战后重建已历10余年,但伊拉克的重建工作却难走上正轨,与此相伴的则是库尔德区独立呼声日益高涨、境内暴恐袭击此起彼伏。阿富汗、利比亚等国重建的困难状况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央政府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缺乏控制力,更不要奢谈进行有效的国家重建了。尽管如此,中东国家仍需务实推进国家重建,并需在政治重建、经济重建外格外重视民众的心理重建。

长期的战争,不仅为受战争破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冲击,更是给其社会与民众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的地区大国埃及,从1948年到1973年,其民众心理产生了重大变化,对死亡的畏惧、对外部援助的依赖,让埃及人在中东战争后对于国家建设不再抱有20世纪50年代时的热忱与希望。在历经15年内战磨难的黎巴嫩,虽然战争结束至今已近30年,但民众对战争的恐惧和“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仍极为强烈。笔者在黎巴嫩访学期间,不少黎巴嫩人告诉笔者,“在黎巴嫩,每一个黎巴嫩人都有一段关于内战的痛苦记忆”。由此可见,黎巴嫩政府及国际社会对黎巴嫩民众的心理重建并未取得明显成效,该国的重建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难民之路,仍未有归期。当前,中东难民治理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但要予以逐步解决,则必须建立在不损害中东国家发展、不损伤中东民族感情的基础上。一方面,在短期内,难民输出国、过境国与目的地国应加强合作,承担各自责任,过境国、目的地国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难民,消除对难民的排斥和歧视,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国际社会也应借助人道主义援助缓解难民危机。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大国必须正确区分难民与移民,在认识到战乱冲突、贫穷落后是难民问题主要根源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有关当事方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进而协助中东国家深化战后重建工作,为难民重返家园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

  • The Institute of Migratio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Add: No.27,Shandananlu,250100,Jinan,Shandong, P.R.China
    Tel/Fax: 0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09  Email: imssdu@126.com